欢迎您进入中心

何为访谈?
时间:2020-04-16 16:48 来源: 浏览量:370

黄红

访谈在我们工作和生活中听到或见得比较多,我们也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参与其中过,但在此笔者首先要对它的范围做一个“圈定”,即接下来我们一系列关于“访谈”的解析和举例均限定为社会服务或调研场域(也撇开严格意义的学术研究)。

访谈呢,主要通过口头谈话方式从特定他人那里收集第一手资料,是一种在社会服务或调研中常见和有用的工作方法(陈向明,2000)。从中文字面上看,“访谈”(interview)可拆分为“访”和“谈”,即一个人“访问”另一个人并且与其进行“交谈”的一项活动;从英文字面上说,可拆分为“inter”和“view”,又可解读为两个人之间相互交换看法(Kvale& Brinkman,2009)。

听上去访谈好像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嘛,它跟我们日常的唠嗑、吹水、撤大炮、闲聊blabla之类的行为(以下统称为“日常谈话”)有什么不一样吗?咦~~~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是接下来的重头戏,即用对比的方式来进一步理解“访谈”。

一般来说,访谈和日常谈话有以下主要区别(spradley,1979):

1.访谈是有特定目的的一种谈话,交谈双方都比较清楚(很多时候都已提前沟通确认过)这一目的,并且在访谈开始之前会做再次强调,访谈者也会尽量围绕特定目的来展开。日常谈话则通常没有明显的目的性,尽管交谈双方会有一些事情想谈,但很少会直接跟对方说“我们来谈一谈某件事吧”,更常见的情况是漫无边际地聊天,从A不知不觉地扯到了Z,从个人近况掰到三观,看着是不是很穿越很没逻辑?但大部分的时候我们就是这么侃的,并且毫无违和感。

2.访谈一般以友好的招呼开始,肢体接触多限于握手。日常谈话除了友好的招呼(eg:Hi man/guys~、how’s going on?)之外,视亲密程度或依据风俗习惯还会伴有肢体接触,如握手、拥抱、拍肩等。

3.访谈中需要访谈者要求被访谈者就部分内容进行反复探讨和交谈(常用的技巧如“澄清”、“追问”、“重述”),以期获得更多细节和深挖事情的来龙去脉。而日常谈话中,交谈双方就会有意无意地避免诸如“啊?你刚才说啥,没听明白。”或“完了,没听懂ta说啥,这可咋整···”这样的尴尬场面的出现。

4. 访谈中,访谈者通常要求受访者尽可能详细的说明事情细节,避免后者使用代词含糊表达,还会引导受访者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尽可能地具体详实。而在日常谈话中,交谈双方会使用大量的缩略词、参照物或代词(此时,神秘且无处不在的“他们”闪亮登场),彼此都默认对方对一些事情已有了解(常用词如“你懂的~”),不必详细介绍对方就能get到。

5.在访谈中,以访谈者发问为主,偶有受访者回问访谈者(这时访谈者可能会用适度的自我披露来鼓励或引导受访者更深入地表达和袒露心声),因为这项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受访者向访谈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听上去似乎很功利,但,的确就是如此~)。而在日常谈话中,双方可以相互发问,内容也没有限制,一方问完另一方后,可能也会想方设法给后者制造机会问自己同样的问题(可视为“礼尚往来”)。

6. 情绪表达上,访谈仅要求访谈者向受访者表达适度的兴趣和热情,如眼神接触、点头示意,适度的口头肯定等。而在日常交谈中,交谈双方往往会频繁向对方表达强烈继续交谈的意愿,如说“真棒”、“good”、“excellent”(完了,消消乐附体···)同时还可能伴有较为夸张的肢体动作,如拍大腿、挥舞手臂、跺脚等。

7.访谈中允许适当的沉默(访谈者也鼓励和容忍,因为这可视为受访者对访谈工作的重视,并对发问的内容有所思考和消化,以便更好地做出回应),但通常不会让沉默时间过长,访谈者要想办法再“撬开”对方的嘴并将访谈继续。日常谈话则允许较长时间的沉默,如果双方认为在某个时刻没必要说话,那么沉默也无妨,各自找点事儿做,比如跟电子产品约个会,还能让对方体验一下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宝宝在玩手机);又或者双方本就打算尴尬不失礼貌地撤场,于是吧在那儿琢磨着编辑结束语。

8. 访谈的结束环节访谈者可言简意赅或直接表明时间到了或信息已收集完毕,在此基础上还应向受访者表示感谢。而在日常谈话中,双方可能会找一些“借口”来匆忙结束谈话,如“家里有事”、“单位临时要我去开会”、“我叫的车到了,先闪啦”等。

怎么样,看到这里,是不是对访谈多了一丢丢的认识,也基本了解(gǎi)它是一种与日常谈话很不相同的交谈方式呢?总的来说,访谈不仅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形式,而且营造了一种“人为的”谈话环境(Duang!Duang!Duang!场域被建构了!),明显地改变了人们日常交流的风格和结构。为了方便大家记忆,笔者将上述八点区别整理成以下表格,这样字相对少点也能减少视觉疲劳。

表1 访谈vs日常对话

 

访谈

日常谈话

目的性

开场环节

打招呼+(仅限)握手

打招呼+(视关系或风俗而定)亲密动作

内容反复探讨

了解细节的“硬性”要求

怕尴尬,会避免

关于内容细节

尽可能要求详细具体

可简略,默认对方已了解

发话主动权

访谈者更占据主动

交谈双方平等

情绪表达

适度、甚至“克制”

随心所欲(只要不影响公共)

沉默

允许和鼓励,但不宜过长

Never mind

结束环节

“完事儿结束”+感谢

“找借口”

也许(不!是一定,nowadays“好奇宝宝”不要太多!)会有人提问,如果受访者采取不合作态度,或拒绝回答访谈者的问题,甚至对访谈者“说谎”,那可咋整?呱唧呱唧,这问题提得忒好!但,不在今天的讨论范围哈哈哈哈!笔者呢会好好思考,努力心(绘)平(声)气(绘)和(色)地给出自己的拙见。

好,今天就到这里,下回咱要说什么呢,你猜?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凤笑天著.社会研究方法(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美]凯瑟琳·马歇尔、格雷琴·B.罗斯曼著,何江穗译.设计质性研究:有效研究计划的全程指导(第5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注意分享。本文版权归文章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仅供学习参考之用。如需转载、节选,请联系作者授权。本文不得用于商业用途,仅为学习交流之用。如文中的内容、图片、音频、视频等存在第三方的在先知识产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更多信息请关注
我们微信公众号

深圳市现代公益组织研究与评估中心 2015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QQ咨询 电话咨询
电话咨询

021-61065325

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