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进入中心
伴随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推进,2011年11月15日东莞市现代社会组织研究与评估中心(以下简称“评估中心”)正式经东莞市民政局批准成立。自成立以来,评估中心坚持“服务公益事业,致力社会创新”的宗旨,深耕社会服务和社会组织领域的评估与研究,期待通过专业评估实践助力政府、组织和项目不断优化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模式和提升工作质量。
为最大限度地实现第三方评估的预期效果,有效回应评估委托方(以政府部门为主)、财政部门和参评单位关于第三方评估的价值要求,过往十年,评估中心不断探索强化队伍建设、优化评估工具设置、创新评估运作模式等,争取在客观条件限制下实施最优评估方案,增益第三方评估的价值。
一、研发能力建设体系,培养专业评估人才
赖因哈德.施托克曼提出,“必需尽可能地重视评估的专业化标准和科学基础”。据此,我们需要训练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评估人才,以奠定实施专业、科学的第三方评估的基础。为做好评估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心借鉴美国、德国、日本有关评估工作的职业道德规范、专业知识、操作技术和能力素质模型要求,构建社会服务领域的评估人员胜任力框架。在此基础上,探索制定能力建设课程体系框架,并组织实施包括评估员职业道德要求、评估研究设计、评估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政策文本解读方法、评估研究报告撰写要求与方法等内容的专题培训,帮助工作团队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和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并辅之以工作实践过程中的督导跟踪,我们相信评估员绝对不只是一个对照“评分标准”机械打分的“工具人”,而是一个以专业职业价值、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为“武装”的研究人员。具备这些专业素质的研究人员,不仅有能力寻求专业标准要求与客观处境之间的平衡点、做出合理的评估设计,还有能力剖析现象背后的运作逻辑,为改善服务运作系统、优化政策设计和作出资源配置决策提供有效建议。
二、因时因地因需制宜,迭代更新评估技术
第三方评估是在特定处境下开展的一项实践工作,受政治条件、资源配置、社会文化、参评对象属性特点的因素影响,所以必须综合考量有关因素选择最合适的评估技术。具体来看,我们认为评估技术体系应包含但不仅限于评估技术文本(评估方案、评估模型、评估指标、评估信息采集与法分析工具等)、评估操作技术(沟通方法与技巧、信息采集方法等)和评估运作机制(评估流程与质量标准、评估实施监管机制、元评估机制等)。为了有效回应不同的评估需求,切实发挥客观评价评估对象现状及以评促建的作用,评估中心以相关理论为指导并结合客观处境,研发个性化评估模型、评估指标和评估操作工具。譬如,借鉴非营利组织APC评估框架,并结合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专业属性特点,构建APCP四维评估模型,设置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评估指标框架与评估信息收集分析工具;借鉴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有关要求,结合不同项目类型的属性特点,分别研发直接社会服务类、研究类、信息平台建设类、服务设施建设类等类别的项目评估指标框架等;借鉴非营利组织评估理论,结合社会组织培育管理有关政策要求和业务属性特点,研发行业协会、商会、联合性社会团体、公益慈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等9类评估指标。
在开发出通用评估模型与评估指标框架的基础上,还需要根据评估对象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评估委托方提出的评价需求等因素,对评估指标框架具体涉及的内容与赋分要求进行迭代更新,否则使用一套十年前评估对象即可完全达标的评估标准落实考评工作,除了得到一个漂亮的分数外无其他评估价值。
三、改善评估操作模式,推进评估结果应用
评估结果的应用推广可以说是第三方评估执行序列的最终环节,它对预设评估价值能否实现具有关键作用。假设有这样一种情况,评估设计科学合理、评估信息采集和分析工作完满完成、评估报告高质量,但评估报告提交于评估委托方后仅成了封存于抽屉中的文书,则这项评估工作可能毫无价值。为提高评估结果应用的及时性与应用程度,评估中心逐渐探索出“增能式”评估模式。所谓“增能式”评估即通过增加评估数据采集沟通、评估结果反馈沟通和元评估沟通三个环节,分别帮助评估对象发现问题产生的背后逻辑并及时获取专业改善建议;迅速将评估工作发现的服务成果、现存困难和解决对策传递给评估委托方,提供优化政策体系的借鉴;吸纳评估对象和评估委托方关于完善评估工作的建议,提高各方对评估工作的参与度和对评估结果的接纳度。实践证明,“增能式”评估较以问责为主要目的的评估更能被评估对象所接受,也可更容易地将有关服务优化建议、政策完善建议分别传递给评估对象及评估委托方,更好地发挥以评促建的作用,让第三方评估在实现“向社会交代”的价值的同时增益评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