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进入中心

“走进华理 牵手马桥”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构建与社区发展论坛 现场精彩纪实
时间:2021-04-23 12:14 来源: 浏览量:180

“走进华理 牵手马桥”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构建与社区发展论坛

现场精彩纪实

文/杨威威

为增强政校社合作,推进马桥街道城乡社区治理创新与发展,2021年4月16日,在马桥街道党委书记、经编园区管委会主任章如强书记的带领下,马桥街道部分党委委员、职能科室负责人、社区书记和三社条线社区工作者等一行30余人前往华东理工大学与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共同举办了“走进华理 牵手马桥--党建引领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构建与社区发展论坛”。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张广利教授,马桥街道党委书记章如强,海宁市民政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张晓明,海宁市委组织部两新组织党建科科长张红、海宁市民政局基政科科长陈建昂等应邀出席本次论坛。海宁市局相关部门领导、马桥街道党委领导和社区工作者、华东理工大学师生、上海现代公益组织研究与评估中心工作人员等近70人参加了论坛。

会议开幕式由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储琰主持。张广利书记在开幕致辞时首先对远道而来的马桥客人表示由衷的欢迎,认为社区治理领域的学者、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在此次论坛中齐聚一堂,能够以此不断巩固双方合作关系与友谊,强化推进马桥街道社会治理事业持续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改善我院的办学条件和研究条件。而后,张广利书记介绍了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历史发展沿革“国情、时政、介入”的办学宗旨、专业设置、学位点建设、参与社会治理创新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时,张广利书记表示,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与海宁市已经结成了长达十余年的合作关系、营造了良好友谊关系,在海宁市及马桥街道提供的广阔发展空间上,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深入参与了社会治理创新与社会工作发展等方面,亲眼见证了海宁市社会治理与社会工作从无到有的蜕变,推动着具有突出海宁特色的县域社会治理模式。最后,张广利书记对今后继续加强双方合作提出了期许,认为政校双方的合作方式具有深刻的战略意义,愿意大力支持学院师生投身于海宁市与马桥街道的社会治理创新事业之中。

而后,马桥街道党委书记、经编园区管委会主任章如强进行会议致辞,他首先介绍了马桥街道整体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发展历程,再现了马桥街道早期选择经编产业作为核心产业、并从原来的农业城镇转化为现代城市街道的轨迹。章书记强调,马桥街道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城乡融合发展的社会转型进程中,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面临着深入挑战,亟待推进变革,以促进马桥街道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而高质量回应马桥民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章书记回溯了马桥街道与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依托社会治理博士后工作站平台进行的三年合作历程与合作成绩,并对未来合作发展提出了三个方向指引:一是探索党建+救助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二是推进生活区与企业园区深度融合;三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新社区体制机制创新。最后,章书记表达了马桥街道党委对双方合作关系的重视和期许,期待进一步和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保持深入合作、深化合作效能。

紧接着,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成员、副院长杨发祥教授,与马桥街道党委副书记陈洁签订了双方党建结对共建协议,张广利书记、章如强书记、张晓明副局长、张红科长、陈建昂科长共同见证了双方共建协议的签订。同时,马桥街道党委书记章如强还向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赠送了红船模型,契合了当前党史教育学习的重要精神。

党建引领城乡社区治理主题发言

共建协议签署后,论坛进入“党建引领城乡社区治理主题发言”环节,该环节由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副系主任、上海现代公益组织研究与评估中心主任徐选国副教授主持。

首先,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杨发祥教授以《党建引领下的城乡社区融合、共享与发展》为题目进行讲演,杨教授首先解读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党建引领”核心特征,而后围绕社区治理为什么需要党建引领、党的建设如何引领社区治理、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的地方模式三个主题展开讲演。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有其明确的政治基础、政策基础与现实依据,党的建设应当围绕利用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四个维度的实践举措来引领社区治理,在此过程中要处理好党建引领与政府管理、居民自治、社会共治、法治保障等多方面间的关系。杨教授最后借助浙江、上海、四川、北京等地点的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实践案例,来具体讲解可能的实践模式,给马桥街道党政队伍与社区干部以有益的方向指引。

其次,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马桥街道社会治理博士后工作站驻点调研员杨威威以《政社校合作:县域社会治理的马桥模式》为题讲演。杨威威首先解读了“县域社会治理”的时代背景、结构性优势与挑战及其海宁县域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而后,杨威威介绍了马桥街道近些年来社会治理创新所取得系列成绩和品牌,并且说明上海现代公益组织与研究评估中心、马桥街道社会治理博士后工作站在此过程中采取的助推举措。最后,杨威威博士认为马桥街道社会治理创新的杰出绩效,源于政社校双方结成的“创新性团结”组织间关系,各方之间基于中长期发展战略达成组织信任、基于特定项目与事件共同激活和盘整彼此间的组织优势资源、结合各自专业发展需要营造沟通平台。

马桥城乡社区治理成果介绍

下午的“马桥城乡社区治理成果介绍”环节由华东理工大学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博士生唐晓琦主持会议,分别部分马桥街道村社书记和街道三社条线分管领导向与会人员分享了丰富的社区治理创新品牌。

新塘村党委书记、村民委主任姚强忠以《新塘村“柴砖银行”》为题,介绍新塘村社区治理创新举措,新塘村主要聚焦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柴草与砖瓦,借助“柴砖银行”创新方式来收集砖瓦、改善村居日常环境,期间发动党员群众、营造村庄治理的组织基础,拓展农村生产体系、建设特色文旅产业。具体而言,柴砖银行在集中存储与分配村庄柴砖肥料基础上,借助砖瓦景观、柴草动物等形式等展现成果,借助手工业产品推进文旅产业开发、利用“梨花节”等特色活动打造乡村旅游业,这有助于提升村庄形象、强化集体经济和改进村庄低收入家庭生计。

利众村党委书记、村民委主任沈玉祥以《银杏汇和三杏指数》为题,来讲解利众村社区治理创新的探索。利众村在社区治理过程中面临着双向互动沟通不通畅、工作落地存在障碍等问题,因而将治理创新的焦点定位于建立社区治理民主协商议事的平台和机制。利众村从建立三杏指数,强化领导干部能力素质;依托网格化管理、拉近党员和群众之间关系;事项分立,促进事件解决层次分明;落实联督,确保议商决定落实到位。银杏会的议事协商平台集中体现在社区民主协商制度,能够有效撬动村民参与积极性、营造村内社区的公共空间。

桐溪社区党委书记、居民委主任周晔以《七微共治工作法,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为题,其首先说明桐溪社区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转型特点,这使得其社区治理缺乏必要的治理资源、治理意识、治理抓手等要素。桐溪社区建立将“便民、利民、为民”为目标,利用微机制、微实事、微窗口等七个“微”工作支点,实现利用党建联动诠释齐心、建设平安社区构建安心、优化便民服务践行初心、开辟民生宣传树立信心、传递党群互动播种爱心、激发居民自治凝聚人心等综合性社区治理目标。当前,桐溪社区在探索创新过程中,取得了让志愿服务融到治理全过程、实现多元共治与共同治理、采取协商共治和开展民主决策等阶段性成果。

先锋社区党委书记、居民委主任张志飞以《银发事业:党建引领下的村级集体经济新模式探索》为题,介绍了先锋社区当前对于养老事业的创新探索。先锋社区目前面临着较大规模的老龄化群体、养老体系不健全,因而试图通过村级集体经济投资发展养老事业,来给在外老年人定心丸、续写村内老年人夕阳红。先锋村所创建的养老院是构建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是以居家为基础、以机构为补充、以社区为依托,采取高质量养老服务设施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医、娱、养、乐综合性养老服务。养老事业的探索使得农村党建基础更加坚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进银发经济事业的发展。

马桥街道党委委员、人武部长徐建云以《街道社会工作站“红社好八联”》为题,介绍了马桥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与运营经验。马桥街道辖区内共有6社区5村、社区社会组织38家、持证社工96名,社会工作站通过创建“红色好八连”盘活场地、资源、人力、组织各项要素,致力于共联共建;采取“内孵外引”发展方式,利用社服中心与社工站相互合作,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专业化与社会化。马桥街道社会工作站采取“123X”项目体系,聚焦发挥专业效能、构建服务体系,不断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在人民生活中的落地、生根与发挥效能,后期将推进社工站围绕夯实专业能力、嵌入社区治理体系、开展个案小组形式专业服务等目标发力。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系系主任、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郭圣莉教授对该阶段的案例报告进行评论时指出,当前城乡社区治理正在走向一体化发展进程,县域社会治理创新正在成为新时代的重要任务。当前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别,治理类、服务类,治理类的目的应该是追求有效性,在学习基础上能够彰显现实治理绩效;服务类创新的目的应当重视普惠性,不断拓展服务对象范围覆盖度和公平度,创新新的服务载体和模式。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党支部书记马流辉副教授在评论时指出,华东理工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和海宁市的合作有深刻的历史渊源,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院社会学教授曹锦清、张乐天便在海宁调研写下了经典著作《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今天案例分享让我们感受到高手在民间,汇报的每个案例都能感受到其中的奉献与探索,而后马老师分别评论了各个案例,并对未来强化合作交流提出期待。

下午马桥街道领导及其社区干部的案例分享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纷纷对案例具体运作、创设思路进行提问和讨论。马桥街道党委委员、人武部长徐建云表示欢迎各位老师同学多来马桥街道调研学习,愿意提供相关条件支持专业师生入驻马桥,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和研究。

“两约善治”经验与研讨

4月17日,在上海现代公益组织研究与评估中心项目主管贝飞宇主持下,会议开始了“两约善治经验与研讨”主题环节。首先,贝飞宇邀请各位村社区书记讨论对“村规民约”的认识,及其在本社区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桐溪社区、新塘村、利众村、丰收社区书记分别介绍了本社区特点及其治理困境,以及利用村规民约有效治理的关键,与会书记认为村规民约有效解决了村庄治理的秩序缺失难题,村社区治理可以利用村规民约为支点不断丰富完善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强化对居民的组织与动员能力、营造良好的社区文明。

而后,经都社区沈重阳、桐溪社区陆鑫玲、丰收社区沈吉宇、利众村陆玲琴、先锋社区凌文涛、马桥村陈诗聪六位社区工作者,为与会者分享了本社区在运用“村规民约”的善治故事,切准了垃圾分类、流动人口社区融入、社区绿化环境维持、种粮大户与小农关系平衡、社区公益慈善等新时代社区治理的热点主题。社区工作者精神面貌意气风华、善治故事有效有趣,为听众带来一场丰富的基层实践故事盛宴。

社区工作者分享后,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杨君副教授针对性提供指导意见,杨老师指出我们对于善治故事的分享应该借助“社区概括+问题点+善治举措+两约规则+故事流程”的框架,来进一步结构化、精细化治理故事。当前,村规民约逐步成为村社区治理的关键议题,既有村社区治理在欠缺执法权和明确规则支撑下导向了模糊治理范式,而村规民约融合了自治、德治、法治等规则基础,有助于强化村社区秩序的规则基础。杨老师最后提出了村规民约宣传方式优化、外部专业人才整合、治理会议机制建构等具体意见。

华东理工大学MSW教育中心副主任陈蓓丽副教授在点评时指出,“村规民约”具有三种理论意涵:第一,村规民约有其悠久的历史社会线索,传统社会的乡约制度是村规民约的历史原型,其能够有助于解决村社区治理的内生型制度缺失问题。第二,使用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理论得知,村规民约有助于增强社区可持续性发展的自治能力。第三,在社区营造的理论下,村规民约有助于推进社区服务持续性供给,借此引领建设现代社区所要求的社会文明。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徐选国副教授指出,“村规民约”的推进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考量:首先,它是一种为解决社区治理问题而形成的治理规则和治理机制;其次,它注重强化村社区可持续性发展的社区韧性,使其能够以不变应万变,提升面对复杂外部环境的能力;最后,“村规民约”最终指向的是培养“新民”,促进乡村文明,进而推动社会文明进程,从而将“社会治理重心在人”的论述真正贯彻到位。

一天半的论坛融入党建共建协议签订、主题演讲、主题报告、故事分享、主题沙龙多个形式,给与会者带来一场思想盛宴,学术与实践在此相互交流、研究与实务在此相互融合,为后续政社校合作带来良好支撑。

最后,马桥街道党委委员、人武部长徐建云总结了本次论坛,他指出,本次论坛内容丰富、会议进程紧凑,有助于村社区干部锤炼专业能力、增长治理见闻,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为后期实践探索与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契机,后期应当不断从本次会议交流中总结学习。徐部长表示,马桥街道愿意继续与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保持友好合作关系,立足双方签署的党建共建协议,不断探索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构建与社区发展的创新举措,以“唯实惟先 善作善成”的思想作风巩固前期发展成绩,携手共面未来。

上海现代公益组织研究与评估中心

2021年4月16日

更多信息请关注
我们微信公众号

深圳市现代公益组织研究与评估中心 2015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QQ咨询 电话咨询
电话咨询

021-61065325

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