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进入中心

纪念赵环副教授逝世三周年专题 |连“环”记
时间:2020-05-21 13:05 来源: 浏览量:54

三年前,原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赵环老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赵老师把社会工作作为终身事业,先后参与创办了深圳市现代公益组织研究与评估中心、东莞市现代社会组织评估中心,为评估中心的运营和发展鞠躬尽瘁。在赵老师逝世三周年之际,为寄托我们的哀思,传承赵老师的精神,中心在公众号特别推送赵老师的“督导手记”及学术文集。


让他做自己的主人


赵环


一位社工告诉我,昨天通宵达旦地工作,准备一次残疾人士的小组活动。此事引起了我的回忆。记得那次是为了训练老人福利院的长期服务志愿者而开设的成长小组。我在完全没有被告知的情况下,突然发现成员中有一位身体残疾的组员。当时我有些焦虑,因为之前我没有任何服务残疾人士的经验,也没有接受过此方面的训练。同时,我也担心,小组中大部分是健全人士,也未有过与残疾人士一起参加小组的经验,他们的行动和语言会不会不经意伤害到那位残疾人士呢?


小组开始时,带领者要澄清小组目标与运作方式。当时我感觉面临很大的挑战,于是让成员们好好沟通,一起讨论关于小组的目标和活动设计。我临时把原本安排好的首次会面中一些涉及身体接触的活动做了调整,以免引起那位残疾组员的不便。


那位身有残疾的成员是一位热心助人的青年。他认为自己有能力帮助福利院的老人,才会想到要做长期的志愿者,才会来参加这个成长小组。他说,小组不需要为他做出任何变动,他会积极参与,如果有需要或者实在无法参与一些活动,他自己会提出来。听了他的发言,小组的所有成员也很快都同意了他的建议。


那时,我很汗颜。因为作为一个职业的助人者,虽然时常提醒自己,若是认为服务对象是不行的,那么自己就是高人一等的;虽然时常告诫自己应该从这样的偏见中释放出来,用陪伴、平等的心态来看待工作对象。可是,就在刚才,为什么我不能以这样的心态来看到这位组员呢?


现实生活中,残疾人士的生活常受人帮助和照顾,也时常被他人视为低人一等。因此,他们能不能把自己从这种地位中解放出来,本身就特别重要。


之后的小组活动中,那位残障人士似乎获得了很独特的体验。最后一次的分享活动中,他非常感谢我没有因为他的身体状况而给予特别照顾。他觉得,在一个信任开放温暖的氛围中,任何的需要完全都可以由他自己提出来,而不是别人主观揣度后强加的。他觉得如果不是这样,就不能在一个自主的位置上,清楚地体会自己的缺陷,体会到与我们不一样的地方。他说,在这个的成长小组中,他体会到了一个完全的、真实的自我。


这次的经验给了我几个方面的认识:


若是小组中有部分残疾人士参加,带领者在开始时应与每个成员达成共识,确定小组设计的方式,尽量减少成员参加的困难。同时,应该了解残障成员自己有什么想法,如何配合小组运作的过程。


过程中,所有参与成员也应该不断的反思自己——有没有因为自己的过度热心,提供了自以为是的帮助。这种事情,现实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诚然,满足服务对象的基本生存需求固然是很现实的问题,必须立即解决。但是专业助人者所看重的部份,不该以自己的猜测为出发点,而须除去自我的投射作用。事实上,我们身边很多残疾人士所完成的事,很多都是一些健全人都难以做到的。虽然他们的行动可能不便,甚至连一些基本的生活起居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但是,我们更应该创造机会让他们主动告诉他们的需求,而不是靠猜测来确定是否需要他人帮忙。


尊重他人的体现就是要相信他能做自己的主人。尊重一个人,就该让他自主自在地做自己,因为行动的自由是一个人自尊自信的基础。当一个人可以不用依靠别人的怜悯而自在生活,他就可以成为一个有自尊的人,发展出良好的人格和心理状态,充分展现出自己生而为人的能力,而不是成为社会与家庭的负担。


社会工作的目标——赋能予人。就这方面而言,是培育能力,让残疾人士自主地减少对其他人的依赖,并创造出对残障人士友善的生存空间,再加上倡导对其长远发展有益的社会资源环境,我们就能期待众多残疾人士过有尊严的生活,自由自主地活出有价值的生命。 

更多信息请关注
我们微信公众号

深圳市现代公益组织研究与评估中心 2015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QQ咨询 电话咨询
电话咨询

021-61065325

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