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进入中心

纪念赵环副教授逝世三周年专题 |连“环”记
时间:2020-05-20 13:04 来源: 浏览量:107

三年前,原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赵环老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赵老师把社会工作作为终身事业,先后参与创办了深圳市现代公益组织研究与评估中心、东莞市现代社会组织评估中心,为评估中心的运营和发展鞠躬尽瘁。在赵老师逝世三周年之际,为寄托我们的哀思,传承赵老师的精神,中心在公众号特别推送赵老师的“督导手记”及学术文集。


社会创新的内涵及其与社会工作的契合性


赵环


过往有关社会创新的研究往往注重从方法论上强调创新的技术性,而忽视了此种工具理性背后的深层机理或终极目标,也即忽视了创新真正的本体论意涵。虽然,创新的最终旨归是实现社会发展和人类幸福,但是以现代化进程推进的、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技术创新,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已经越来越产生了负面的社会性后果,如个体碎片化、原子化及其生活的区隔化,出现了信息技术对人的殖民,而使人慢慢失去了成其为人的基本属性,出现了类似马克思讲的“异化”、韦伯的“理性的牢笼”,或者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等悖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引起了对现代化语境中的“创新”的深刻反思。


近二十年来,社会创新作为一种解决社会发展问题和促成社会变迁的有效机制,日益成为一个正在改变世界的全球性议题。虽然目前对于社会创新的定义还莫衷一是,但已取得了一个基本共识:创新的范畴不应该只是技术创新,也不只是为了竞争力的提升和利益的累积,而是可以降低社会、政治、经济的不平等以提升社会福祉的公共利益目标。该共识的核心是强调创新具有的“为社会性”的公共特征,也就是社会创新。


具体而言,社会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区别在于基本原则和目标的显著差异。社会创新建立在社会价值的基础之上,而技术创新则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基础上。社会创新的目的不是要成就个人最大的利益,而是要满足社会的需求、创造公共资源,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此外,技术创新的过程是在诱因、竞争的驱动下,强调个人的能力和才华,激发有特殊才华和创意的个人从事的创新活动。而社会创新则重视不同背景社会成员参与和集体的行动,是建立在公民的合作、互惠、共享和情谊驱动之上达成的社会活动。


前面提到的创新的社会性意涵,即社会创新是以创造公共产品与提升社会福祉为目的,更多地体现出公共性的内涵,即是一种“为社会”的创新。这里所谓的“为社会”特征,更多地是涂尔干和波兰尼意义上的、具有实体和道德意义上的社会。近代工业文明发端后,工业化的推进以及自由市场的自发调节,不断将人(劳动力)和自然(尤其是土地)卷入到非人化的商品交换之中成为了虚拟商品,而丧失了人、自然的至高无上性,导致人类、自然受到市场的殖民,逐渐变成一个“市场的社会”。此种“市场社会”体现出了强烈的私利性、利益至上性和排他性,完全背离了原初的互惠型社会。在波兰尼(1957)看来,社会具有能动性,它能够对市场所采取的行动(让社会从属于市场的逻辑)进行“反向保护”,以使市场重新“嵌入”社会的轨道上来。作为市场化推进的重要产物,“技术创新”也愈发地出现类似于市场殖民社会一样的逻辑,使人们在享受技术创新的同时,却身处技术理性的“牢笼之中”。那么,我们如何走出这种“理性的牢笼”?这就需要一系列人、组织和制度来对技术的“非社会性”进行弥补或者替代。在诸多的实践经验中,现代社会工作就是在社会急剧转型和社会问题丛生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从无到有,从志愿慈善到专业服务,作为一种解决社会问题或满足公众需求的新制度、新方法,致力于增进人类福祉的社会工作无疑是社会创新的产物和结果。


社会工作是社会创新的制度结果,且与社会创新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以下使用Moulaert等人(2005)提出的社会创新的三个核心维度分析这一契合性。


其一为内容维度,是指社会创新必须满足目前尚未满足的社群需求。社会工作是一个以科学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从社会公众的需求出发,即“需求为本”是社会工作践行的基本实践原则和通识。这一实践原则在现行各地社会工作的实务工作中也能够得到印证。具体而言,一方面,了解社会公众尚未满足的需求是社会工作提供专业服务的出发点;另一方面,满足尚未满足的服务需求则是社会工作提供专业服务的落脚点。这与社会创新“内容维度”具有明显的契合性。


其二为过程维度,是指社会创新必须通过协同治理,倡导社会关系的改变。社会工作提供的助人服务活动离不开一定的资源作为支撑,特别是在面对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这一需求更为强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发现资源整合成为社会工作的特殊品质,即社会工作者时常需要联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乃至个人等资源,与其他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共同致力于社会关系的改变,而这也与我国现行“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相契合。另外,从李迎生(2010)对于社会工作的定义中我们也可以得知,“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亦是社会工作的应有之义。换言之,彰显“人在环境中”独特视角、注重发挥整合协同功能的社会工作与社会创新的“过程维度”不谋而合。


其三为增能维度,是指社会创新必须增加经济、政治和社会资源以及使用资源的能力。除了发挥资源整合者的特定功能之外,社会工作还具有使能者的角色,体现在“助人自助”的核心价值观和专业宗旨之中。具体而言,社会工作开展的助人服务活动,并不是单方面的助人服务,而是通过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同行的使能者的角色定位,激活个人、群体和社区自我改变、成长和不断进步的能力,实现增能发展的目标。社会工作并非许多传统观点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浪费”资源的事业,相反,正是社会工作在各类特殊困难人群中的功能发挥,有助于在物质救助、精神帮扶、社会功能恢复的基础上实现更大程度的经济社会效应。例如,社会工作参与农村反贫困实践,就是一项旨在提高特定人群、特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此方面与社会创新的“增能维度”具有明显的一致性。


综上,社会工作与社会创新同构同源,并在内容维度、过程维度以及增能维度三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契合性。也正是由于这一同构契合的特征,使得作为社会创新制度化结果的社会工作,天然地带有社会创新的特质。换言之,社会创新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实践内核,也因其蕴含的“为社会”的公共精神成为拓展社会工作的包容性和想象力的重要指引和方向。


更多信息请关注
我们微信公众号

深圳市现代公益组织研究与评估中心 2015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QQ咨询 电话咨询
电话咨询

021-61065325

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返回顶部